中国民航大学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一所工、管、理、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行业性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学校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航学校,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建校伊始,由毛泽东主席任命方槐将军为校长,周恩来总理选定校址。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建校六十周年校庆大会。202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向建校七十周年校庆大会发来书面致辞。
建校以来,学校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秉承“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之初心,“忠诚、爱国、奋斗”之家国情怀,“明德至善、弘毅兴邦”之校训精神,“严实向上”之校风,“崇德崇严、立学立人”之教风,“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之学风。
学校现有天津东丽、宁河两个校区,以及辽宁朝阳、内蒙古呼伦贝尔、新疆石河子三个主飞行训练基地。校区占地面积2969亩,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宁河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运,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大兴民航科技创新基地(民航大学项目)获得民航局可研批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600余人,留学生240余人。现有16个学院(分校),以及研究生院、科技创新研究院等。
学校构建了新时代民航院校“1232”(一引领两驱动三支撑两保障)大思政教育体系,即坚持以忠诚教育为引领,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驱动,以准军事化管理的制度、模式、平台为支撑,以管理服务、校园文化为保障,不断深化“三全育人”工作,不断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天津市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4门,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6部。其中,飞行技术、空中乘务、空中安全保卫、交通运输等民航特有专业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制度。近年来,获批2个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发起成立民航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联盟,获批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构建了“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民航顶尖学科生态。现有中国民航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和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交通运输、航空宇航和民航信息安全与应用等5个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学校积极实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荣获天津市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征集,4个项目入选天津市首批研究生产教融合工作站,6个项目获评“天津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三年来,研究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计40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8项。
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交通运输、通信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两次获得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认证。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认证,成为国内率先通过国际航空教育认证的高校。飞行器运维工程、航空安防管理为民航特色、全国唯一的本科专业。现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课程6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38门。拥有14个省部级教学团队。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2个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民用航空工程产业学院、民航飞行产业学院)。获批2个民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学校将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多项国家级奖项。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逐年提升。
学校现有1个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5个民航局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智库。围绕行业“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C919大型客机适航取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7个大飞机专项和2个民机专项科研项目验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近30项。新增“可持续航空燃料”民机专项重大科研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获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天津市首批优秀大学科技园和天津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37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学校也通过国家质量(ISO 9001标准)、环境(ISO 14001标准)、职业健康安全(ISO 45001标准)(QES)管理体系认证。
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
学校拥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110余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2台,其他各类训练模拟机/器208套,各类飞机发动机62台套。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51万册,电子图书331万册,数据库108个,共建了中商飞、空客、波音、赛峰资料室,开通了中商飞在线、波音在线、空客在线网站。
2007年,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共同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2016年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与美国安博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分互认和双学位项目。学校是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ICAO TRAINAIR PLUS Programme)金牌会员。同时,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学校与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海航航空、厦门航空及亚洲航空、国泰航空、长荣航空等运输企业,与民航局空管局、首都机场集团、西部机场集团等运行单位,与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电科、波音公司、空客公司等制造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巴西航空理工学院、韩国交通大学、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与中国航空学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意大利航空航天企业协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等组织,与华为、浪潮、联通等知名企业,与天津市、云南省、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校培养了大批兴业人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薪酬指数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面向未来,围绕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学校将以航空领域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以解决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卡脑子”“卡脖子”问题为牵引,着力打造“五纵一横一园”的科技发展格局。在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空域融合安全运行、未来机场与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五大研究院,建设航空法学协同创新中心,冲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按照“超前探索、领先创新、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理念,协同打造航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坚持学科引领、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民航领域的高等教育引领者、科技创新示范区、政策咨询智力库、国际交流排头兵,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